作为前苏联的一部分,位于里海西海岸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城市与建筑一直受到那一时期规划的影响。自从1991年由苏联独立后,阿塞拜疆一直投入巨资进行现代化建设,在巴库建设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筑,走出苏联式的现代主义的影响。
2007年,扎哈·哈迪德通过一场建筑竞赛,被正式任命为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总建筑师。当地政府希望能够将这座文化中心设计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代表性建筑,脱离盛行于巴库的死板的、纪念碑式的苏联建筑形式,相反,要真正表达出对阿塞拜疆文化的情感以及整个国家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设计概念
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设计在建筑四周的广场与建筑的室内空间之间建立了一种连续而流动的关系。广场,作为地面的一部分,与巴库的城市网络直接联系在一起,地面逐渐升起,围合成公共的室内空间,限定了一系列用于当代或传统阿塞拜疆文化公共集会的活动空间序列。形式上精心设计的起伏、分叉、折叠还有自由的形态使广场的表面变成一个多功能的景观建筑:欢迎、拥抱并指引参观者由不同的平面进入室内。建筑以这样开放的姿态,模糊了建筑物与城市景观之间,建筑的围护结构与城市广场之间,背景和地面之间,以及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区别。
建筑的流动性在这一地区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在传统的伊斯兰建筑中,行列,网格,或是成排的柱子,像森林里的树一样流向无穷远,形成无等级的空间。连贯地书法和装饰纹样从地毯蔓延墙壁,从墙壁流向天花板,从天花板延伸至穹顶,营造出无缝的连接关系,模糊建筑元素与图面间的区分。我们的设计意图就是要与这种传统的建筑观念建立联系,但不是通过形式上的模仿或图像上的延续,而是以现代的方式进行诠释,展现出一种更细腻的理解。设计方案采用了精确的阶梯式的景观,在公共广场、建筑和地下停车场之间形成不同的连接和路径,以解决下沉地形将场地一分为二的问题。这个方法避免了额外的挖方或填埋工程,并成功地将场地原本的劣势转化为设计的重要特征。
几何、结构、材料
在这个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元素之一,无疑是建筑表皮的设计。我们希望能够使建筑表面连续,并表现出匀质性,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将不同的功能、建造逻辑和技术系统全部融入建筑的围护系统中。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大量的项目参与者能够完成连续的控制和复杂的交流过程。
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主要由两个相互协作的系统组成:混凝土结构和空间架构系统。为了营造大尺度的无柱空间,使参观者体验室内空间的流动性,竖向的结构元素被包裹在围护结构和幕墙系统中。特殊的表面几何形促成了非常规的结构方案,例如引入曲折柱基“boot columns”,使得表面可以由地面翻转到建筑的西侧,以及逐渐变细的悬臂梁“楔形榫头”,支撑面向场地东侧的建筑围护结构。
空间构架系统保障了建筑自由形态的结构,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节省了时间,使基础和空间构架的刚性网格及自由形态的外部饰面接缝达成一种灵活可变的关系。这些接缝源自于对建筑的复杂几何形、功能及美观的有理化过程。因为玻璃纤维混凝土(GFRC)和玻璃纤维增强聚酯 (GFRP)可以满足建筑设计中的可塑性,同时适应各种状况下,包括广场、过渡区域和围护结构等,不同的功能需求,因而被视为理想的饰面材料。
在这样的建筑构图中,如果表皮是音乐,面板之间的接缝就是节奏。设计人员针对表面的几何形做了大量的研究以保持建筑和景观连续性。板间的接缝促进了人们对建筑尺度的理解。它们强调了建筑连续地变形和流动的几何形中暗含的运动性,同时解决了实际建造过程中的问题,例如生产、加工、运输和组装,另外,解答了技术工艺上的难点,例如调节由偏曲造成的位移,外部荷载,温度变化,地震和风荷载。
为了突出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设计人员对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照明系统做了精心的设计。照明方案对建筑在白天和夜晚的效果做了区别化的设计。在白天,建筑的体量反射太阳光,使得文化中心的外观随太阳时间和观看角度的不同,不断发生变化。半反射性玻璃营造出暧昧的效果,既不显露出室内流动的空间,同时引起参观者的好奇心。而到了夜晚,由室内照向室外表面的光逐渐改变了暧昧的特性,展现出空间的布局和内容,并维持室内外空间的流动性。
和我们的所有的作品一样,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设计来源于我们对场地地形及文化中心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的角色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利用这些清晰的关联,设计融入了整个环境中,展现了阿塞拜疆文化在未来的各种可能性。